包粽子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現在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