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本領恐慌”一詞,最早是由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的一次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中提出的,意思是人們在面對新形勢、新環境、新任務、新目標等挑戰時,由于擔心自身知識儲備、技能水平、綜合素質不足而產生的緊張焦慮心理。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嚴峻復雜,發展形勢瞬息萬變,不少干部產生了“本領恐慌”的情緒,但是,“本領恐慌”卻并非洪水猛獸,辯證、科學地對待“本領恐慌”反而對干部自身成長和攻堅克難有著很好的激勵作用。分析干部隊伍中的“本領恐慌”現象,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本領強、恐慌強,多存在于充滿激情、與時俱進且高度自律的干部之中;二是本領弱、恐慌強,多存在于工作負責、上進心強但起點略低的干部之中;三是本領弱、沒恐慌,多存在于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且“佛系躺平”的干部之中。
迎合“本領恐慌”是對干部成長負責。“本領恐慌”現象,說到底,是干部知識儲備、能力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和防疫工作需要的體現。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正處于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階段,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和不確定,疫情防控新政策、新理念、新做法快速迭代,對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交出高分防疫答卷,就要主動迎合干部的恐慌情緒,回應其對知識和歷練的迫切需求,及時跟進政之所向、民之所盼,突出實效,強化培訓賦能,讓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正視“本領恐慌”是對自身發展負責。要做到正視“本領恐慌”,化解焦慮情緒,關鍵是要行動起來,豐富自身能力素質;袒滩豢山K日絕不可取,這只會讓自己長期處于“精神內耗”之中,徒增“一刺未拔,平添一刺”的副作用。要正確認識到“本領恐慌”是對自我提升的一種期待和渴望,準確剖析自身思想束縛和能力局限,針對性補齊短板,把苦練過硬本領付諸實踐,方能戰勝負面情緒,讓“本領恐慌”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真正把焦慮轉化為動力。
保持“本領恐慌”是對防疫工作負責。人不自我設限,則無人能限之。自如運用“本領恐慌”所帶來的激勵作用,可以讓干部更好地維持危機感和緊迫感,推動完善自我、革新自我,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在新形勢防疫工作之中,要做到不負黨的事業、不負人民期待,需要建立成熟的自我認知,懂得自我鞭策、自我加壓,主動走出“舒適圈”,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提升能力素養和自身本領,更加完整、全面、準確地把握和執行防控措施,堅決打贏常態化疫情防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