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近段時間,前來沈家門吃螃蟹的游客蜂擁而至,水產城電商火熱叫賣,廣大市民更是大快朵頤。相比第一風梭子蟹每公斤一兩百元的市場價,如今的蟹價已打了將近對折,大家不再“鮮在嘴里、疼在心里”。但問題又來了,對漁民來講,每一風的捕撈成本是一樣的,蟹價回落意味著盈利減少。蟹價一頭連著市民的餐桌,一頭連著漁民的腰包,不偏不倚才好。
梭子蟹價格之所以大起大落,以至于貴時太貴、賤時太賤,很大程度上與市場空間狹窄、經營方式粗放有關。漁船靠上碼頭,商販將一筐筐梭子蟹直接發往本地菜場,供不應求自然漲價,供過于求自然跌價。假如能像陽澄湖大閘蟹那樣面向更大的全國市場,產量再高也依然稀缺,蟹價就不容易跳水。
這幾年梭子蟹也在“越爬越遠”,普陀一些水產企業甚至把蟹賣到了國外,而旺季時電商云集水產城爭相叫賣,陣仗也不可謂不大。只是,總體銷量有限,還難以形成主流銷售渠道。
梭子蟹要“爬”向全國市場,關鍵要確保質量。本地市民可以根據經驗精挑細選,買了瘦小的蟹也可以腌著吃。但外地消費者卻是沒得挑,收到價高質劣的梭子蟹難免懊悔不已。這樣一來,哪里還會有下一單?
因此,必須改變粗放經營的習慣做法,統一制定等級標準,全面實行明碼標價,確保每一只梭子蟹都貨真價實。這樣,梭子蟹才能“爬”得更遠,從而走出蟹貴傷民、蟹賤傷漁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