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近日,在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窗口,某建材公司負責人順利辦理了信用修復相關手續。原來,該負責人此前因侵占城市道路,被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行政處罰,相應失信問題同步記錄到了“信用浙江”和“信用中國”,影響了其公司貸款業務的辦理。
近年來,從登記注冊便利、稅收政策減免,到服務質量提升,各地和有關部門大力扶持企業發展。但在“寬進”的同時,“嚴管”措施也在不斷完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企業實施聯合懲戒。
逃稅騙稅、惡意欠薪、制售偽劣產品……一系列企業失信行為破壞生產經營秩序,損害相關方利益,敗壞社會風氣。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企業及其法人實施從限制高消費,到限制政府性資金支持、不得申請貸款等“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懲戒,很有必要。
然而,有關部門聯合向失信企業“亮劍”,嚴懲失信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方面。考慮到部分企業由于對法律法規不熟悉或無心之失,導致列入失信黑名單,或者在事后積極整改成效明顯,通過建立信用修復機制,給失信企業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有利于企業生存發展,有利于激勵弘揚誠信文化,這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另一方面。據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已為60余家企業辦理信用修復手續。這是依法行政、深化服務,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行動,應該點贊。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國家層面正在不斷探索完善信用修復機制,給知錯能改的企業送去了更好更有用的“后悔藥”,在如何“鼓勵和引導不良信息主體主動改正違法失信行為”上,需進一步完善細則、規范操作、強化服務、更有作為。
對于廣大企業來說,應恪守誠信之道,以法為基、以誠待客、以信立企,這樣方能走得更好更遠。對于那些愿意改過的失信企業來說,應該珍惜信用修復這粒來之不易的“后悔藥”,主動糾正偏差,不再失信,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