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浙江美術館公共拓展部館員劉佳波是文旅部“春雨工程”獎獲得者,在鄉村美育、文化品牌培育推廣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浙江海洋大學音樂教師于志新擅長文藝活動組織與策劃,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頗有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編輯孫科鏤致力于地方文化與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是省新華書店“浙版大講堂”第一講主講人……如今他們都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文化特派員。他們將于近期奔赴我市基層派駐點,服務指導鄉村文化建設。
5月8日,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員選派啟動儀式在杭州舉行,100名省級文化特派員首次公開集體亮相。這批特派員是根據省委辦公廳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文化特派員工作實施意見》,重點面向全省宣傳文化系統、相關機關、高校和各類理論宣講、文化藝術等協會(學會、團體)選拔的。共有5名省級文化特派員派駐到我市。
記者了解到,這5名省級文化特派員中,年齡最大的是48歲,最小的35歲,既有高校教師、文藝工作者,也有媒體記者、出版社編輯。他們將分赴定海區干石覽鎮新建村、金塘鎮山潭村及普陀區東港街道南岙村、岱山縣岱西鎮茶前山村、嵊泗縣菜園鎮青沙村,通過“摸需求”“送服務”“種文化”“立品牌”,讓當地群眾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肩負起以文惠民、以文興業、以文潤村的文化使命。
金塘山潭村以“金塘螺桿”和“金塘李”聞名,對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較高。“希望能進一步打造特色螺桿文化,擴大‘李花節’品牌效應,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這是我們對文化特派員的寄望。”山潭村黨委書記陸挺挺說。
擔任該村文化特派員的浙江海洋大學音樂教師、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于志新表示,將在深入調研當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發揮自身文藝特長,組織策劃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展演活動,并指導打造區域文化品牌、放大特色文化優勢,嫁接高校資源,提升服務水平,以飽滿的熱情、扎實的工作,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根據要求,文化特派員與原工作崗位不脫產,原則上每年駐鄉鎮(街道)100天左右,每個月至少赴基層指導服務1次。
在基層服務的2年里,文化特派員將重點指導1個行政村,結對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或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資源挖掘、文化陣地提升、文化產業幫扶、文化人才培養與指導等工作任務。還要結合派駐點實際,重點申報并完成一個文化項目。
不過,文化特派員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除每年為省級文化特派員提供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外,我省建立健全省統籌、市指導、縣(市、區)負責、鄉鎮(街道)抓落實的四級管理體系,明確派出單位履行“后援團”職責,支持文化特派員開展工作,還專門建立了專家庫,邀請專家不定期開展培訓,為文化特派員制度研究、項目指導提供智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