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曾經的漁村棚戶,蛻變為花園城市;荒蕪的灘涂濕地,變身綠意盎然的生態綠廊;一個個海島村落,正用嶄新的面貌訴說著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2005年以來,普陀以“艱苦創業、敢啃骨頭、勇爭一流”的螞蟻島精神為指引,引領城鄉發展實踐,在山海間書寫城鄉巨變的時代答卷。一項項沉甸甸的榮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全省美麗城鎮建設,美麗浙江建設工作考核優秀區等,正是對這份答卷的最好注腳。
濱海新城綻放時代華彩
這幾天,在市民中心建設項目施工現場,幕墻班組長吳榮祥正帶領團隊仔細拼裝最后一部分外立面。如何將設計圖中波光粼粼的效果完美呈現,是巨大挑戰——7000多塊規格各異的玻璃、近萬米裝飾線條需精準拼接于龍骨之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盡管時間緊任務重,吳榮祥班組逐一啃下了施工中的硬骨頭,讓靈動的外立面躍然眼前。
這座造型現代的市民中心建筑,建成后將承擔起政務服務的新使命。回望過去,政務服務管理中心的數次搬遷,正是城市版圖拓展與功能升級的生動縮影。近二十年間,普陀城區規模不斷擴大,從熱鬧的沈家門漁港延伸至現代化的濱海新城。面對發展空間有限的挑戰,建設者們精打細算,科學謀劃城市骨架,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城市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2007年,隨著東港二期4.2平方公里圍涂工程完工,建設重心持續北移,一座座商業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凱虹廣場、海天國際廣場、海景時代廣場、杉杉·普陀天地相繼拔地而起,陽光365生活廣場、東港鄰里中心陸續開業,讓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變得觸手可及。
漫步內湖區域,共享理念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湖濱廣場、青少年宮、游樂園等建筑群打破傳統高密度模式,將更多空間留給市民和游客。數據顯示,東港二期道路廣場與綠地水系占比達41.6%,公共設施用地占22.55%,無論是道路建設標準還是綠化亮化水平,都較一期有了顯著提升。
居住品質的升級同樣令人矚目。一批精品樓盤相繼落成,引領東港住宅進入花園式新時代。安置房建設不斷突破:山悅雅庭依山而建,中式樓宇錯落有致;永興村黃陀岙地塊安置房即將交付,寬闊的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多休閑選擇;大蒲灣安置房正在完善配套設施,背靠青山,面朝繁華,盡顯宜居之美。
城市功能的完善離不開交通網絡的支撐。2006年,魯家峙大橋通車,魯家峙島與沈家門城區車程縮短至5分鐘;沈家門海底步行隧道、普陀灣隧道相繼投用,共同構建立體交通網;靈秀隧道通車,顯著縮短城北與東港通行時間,有效分流海天大道壓力……立體交通網絡不斷完善,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見證著普陀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
老城復興譜寫活力新篇
2019年,普陀啟動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對一批房齡超20年或損壞嚴重的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提升。五年多來,992幢老舊房屋面貌一新,屋頂漏水、墻面開裂等頑疾得到根治,不少小區還因地制宜新增了停車場、改造綠化帶、建設口袋公園。
以未來社區建設為契機,普陀還同步推動城市生活品質提質升級。沈家門中洲、新街、安康、魯西、西河等社區積極申報創建,聚焦“一老一小一新”需求,重點打造治理、鄰里、健康場景,滿足居民衣食住行多樣化需求。
作為普陀的城市名片,沈家門城區的復興之路充滿挑戰。歷經歲月洗禮,地下管網老化嚴重,雨污混流問題不僅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更對近海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面對這一民生痛點,普陀迎難而上,全面啟動老城區截污納管及水系管網改造工程。
施工期間,職能部門緊密協作,克服人密、地狹等困難,通過合理規劃臨時通道、采用新工藝等手段,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如今,煥然一新的排水系統實現了雨污徹底分流,道路、泵站等配套設施同步升級,既解決了內澇頑疾,更讓濱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城西片區的蛻變同樣令人振奮。2020年啟動的未來智創城項目,以全域統籌的理念,對交通、公共服務、生態等系統進行整體優化。如今走進這片熱土,夏新未來社區住宅樓拔地而起,商務服務中心建成,科技產業園主體落成并啟動招商……曾經沉寂的城西,正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
海島田園繪就共富圖景
前不久,2024年度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結果揭曉,普陀領跑第一方陣,榮膺首批“神農鼎·銀鼎”。
鄉村振興的實踐在田野海島開花結果。走進展茅黃楊尖村路下徐,綠意蔥蘢,繁花夾道,整潔的農家小院中點綴著咖啡館、土菜館、文創店和民宿,宛如一個精致的鄉村集市。在普陀,這樣的和美鄉村并非個例。近年來,普陀全域強產業、美鄉村、促共富,一幅宜居宜業的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借力“小島你好”海島共富行動,普陀為各海島量身定制發展方案,“一島一品、一島一策”實施風貌整治、產業升級等十大工程,打造了白沙、廟子湖等金牌示范島。
葫蘆島聚焦民生需求與產業升級,通過基礎設施完善、景觀環境優化、服務功能提升等系列舉措,實現蝶變。
白沙大力發展民宿產業,柴山島藝術小島打造初見成效,“海上牧云”田園綜合體增設旅游項目,6.73公里環島路經景觀化改造,路面彩繪融合海洋文化與中草藥元素,串聯花海驛站等網紅點。
東極深挖文旅潛力,通過老屋活化、觀景點打造、近海保護與風貌管控,完成廟子湖“微笑驛站”“極甜線”等十余處節點提升,在保留傳統海島風貌的同時注入新活力。
綠水青山書寫生態答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普陀堅持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擦亮“美麗浙江看普陀”品牌,去年首奪“大禹鼎·銀鼎”。
如今在普陀,推門見綠,舉步賞花已成日常。東港海印路的落櫻繽紛、城北的柳葉馬鞭草花海如夢似幻、魯家峙雛菊花海生機勃勃……這些賞心悅目的花海,幾年前不少還是閑置地塊。
2023年起,普陀大力排摸、梳理閑置地塊,果斷推倒圍墻,加速覆綠、植綠、彩化,讓邊角料蝶變為網紅打卡地。僅2023年,就整治拆后閑置地塊45個,拆除圍墻近萬米,拓展城市空間約3000畝。2024年,再接再厲完成天吳隧道北口西側、應家灣水庫對面等15個區塊整治,蘆花河整治有序實施,中央山體公園—刺棚山部分、東港市民公園等項目加快推進,城鄉環境持續優化。
“花海彩林”建設扮靚城市脈絡。普陀精心打造了海印路緋寒櫻、海蓮路巨紫荊、靈秀街紫薇花等11條特色花園道路與示范街,完成6條“一路一品”道路建設及市民公園提升。
近年來,普陀高標準開展空氣質量改善攻堅戰,成為遠近聞名的吸氧圣地,今年一季度環境空氣優良率達96.9%,改善幅度位列全市第一。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投入7.3億元,21項子工程切實落地,成功修復“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的沈家門漁港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