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船老大們常說:“船在海上,家在船上。”過去,平安靠運氣;現在,平安靠機制。
從陸地延伸到海上,在普陀,“楓橋經驗”跨越了地理邊界,也跨越了傳統的治理理念——它不再只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鄉土智慧,更是“小事不上岸、大事不出港”的普陀方案。
海陸統籌
織密海上“融治理”防護網
清晨的沈家門漁港,碧波映帆影。這個全國聞名的漁港,不僅承載著千帆競發的壯闊,更見證了以“海上楓橋”為核心的治理變革——如今,“平安”已成為這里最鮮明的底色。
近年來,沈家門街道率先探索“楓橋經驗”海上延伸路徑:打造“楓調漁順”人民調解工作品牌、構建“平安小苑”模式、深化“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建設、成立“海上老娘舅”“東海漁嫂”隊伍……在此基礎上,街道探索形成了“領航、織網、起錨、穩舵”四步工作法,將新時代“楓橋經驗”從陸上延伸至海上,成為普陀海上治理的“先行樣板”。
沈家門街道的實踐,只是普陀全域推進“海上楓橋”的一個縮影。針對海島治理“矛盾發現難、調處成本高、遠洋響應慢”的痛點,2023年底,普陀在全省率先成立海上融治理中心,將“陸上矛調”經驗升級為“海上解紛”方案——
整合海事、漁業、司法等12個部門資源,引入寧波海事法院法官團隊常駐,推行“調解在前、訴訟兜底”模式,形成“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一站式”海事商事爭端化解鏈條。自運行以來,海上融治理中心已累計調處各類涉海矛盾糾紛560起,涉案金額超億元,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
聚焦遠洋漁業這一“高風險、易發糾紛”領域,今年上半年普陀牽頭成立全省首個遠洋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并同步打造了專業的遠洋漁業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室,為船員提供“家門口”的欠薪維權、工傷賠償等服務,破解了遠洋糾紛“跨國跑、周期長、成本高”的難題。
黨建的“紅色引擎”更讓治理效能倍增。普陀積極構建“漁船—漁村—漁區—漁協”一體化黨建格局,打造“航行的支部”:全國首個群眾性遠洋漁業海外黨支部在秘魯漁場成立,18個功能型黨支部、115個網格黨小組覆蓋502名海上黨員,讓“紅色旗幟”在遠洋漁場、近岸養殖區飄揚。
多元協同
激活基層智治“新動能”
不久前,舟山某遠洋漁業公司與漁民家屬產生糾紛。海上融治理中心接到消息后,立即啟動“多部門協同調解機制”——海事部門厘清責任、漁業部門解讀政策、司法部門提供法律支持。經過不懈努力,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簽署調解協議。
這起糾紛的高效化解,正是普陀“多元協同”治理理念的生動體現。為破解海上治理“單打獨斗”困境,普陀將“部門協作、區域聯動、開放共治”作為海上矛盾糾紛防范治理的關鍵,由公安、司法、海洋漁業、港航、海事、海警等多部門聯動建立專屬聯絡站,構建起應對漁船碰撞、人員傷亡、海上污染等海上事故的“跨部門協同處置全鏈條”。
普陀還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的協同治理合力,設立了行業協會工作室,引入海運、修造船、遠洋、油品等涉海行業協會隨駐,建立健全“公益服務+政府購買”保障機制。同時,深化與市外、省外等沿海縣區的海上聯誼協作,簽訂《海事漁事糾紛調解綠色通道協議書》,實現“跨區域糾紛就地化解”。截至目前,普陀已與13個沿海涉漁市縣達成聯誼結對。
“智慧賦能”更讓治理精度躍升。近年來,普陀不斷推動涉海數據資源融聚共享,建設海上矛調一件事駕駛艙,實現一屏展示全區海上矛盾數據的分類統計、趨勢分析、區域分布實況;依托“智治海安”“智控港區”“航運智控在線”等應用,搭建了“船員72小時逆推辨認”“前科船舶船員預警”應用模型,讓十里漁港有了“治安熱力圖”;制訂了“浙江解紛碼”應用規范,設立全國首家國際版“海上共享法庭”,創新打造“海上楓橋”浙里矛調應用,線上化解率達97.22%,企業端和群眾端滿意率均為100%。
網格聯動
探索海島共治共富新路徑
今年3月,14艘遠洋漁船組成專屬海上網格,奔赴太平洋。出發前,176名遠洋漁民接受法治培訓,42名職務船員獲頒指導員、治安員、安全員聘任證書。
今年以來,普陀在“航行的支部”基礎上依據船舶和養殖區繼續劃分海上網格,并按照“1+1+X+N”模式配備服務管理人員,構建嚴密的治理網絡——
國內漁船實現“編組化”。全區1767艘國內海洋漁船被劃分為251個編組和35個海上網格,其中193艘黨員先鋒船成為海上治理的中流砥柱。伏休期間,船東船長“面對面”教育、小班化教育等機制全面推行,編組長、黨員船員紛紛化身“海上老娘舅”,投身漁事糾紛調解與法治建設,構建起“黨員編組帶頭示范”的全域海上“融治理”模式。
遠洋漁船實現“微網格化”。全區360艘遠洋漁船,按照企業或就近辦公原則劃分網格,每艘船作為一個微網格,并進一步優化遠洋漁船治安管理員隊伍配置,調整為“一船三員”,明確船長、大副等職責,協同公安機關化解海上糾紛,全力打造“海上楓橋”升級版。
海釣船艇實現“公司化”。對于集中登記納管的525艘海釣小型船艇,普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行“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營、聯合式執法”新模式,成立舟山普陀金鰲船艇服務管理有限公司,統一劃分15個海上網格,明確規范海釣區域、時間、氣象等管控要素,建立健全船艇適航狀況、持證情況、設備配備、從業資格、安全制度等一系列標準措施,實現“人船”雙向閉環管理,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科學規范、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如今,普陀海上網格員不僅是信息員,更是服務員、調解員,他們收集漁民訴求,及時協調解決各類問題。今年來,全區海上網格員共收集各類信息2350余條,化解涉漁矛盾糾紛191起,為漁民辦實事、解難題320余件。
從“單兵作戰”到“聯合作戰”,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從“船頭法庭”到“云端調解”,普陀的“海上楓橋”實踐,正讓“高水平安全”與“高質量發展”形成“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