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一場驚心動魄的國際營救,一份深藏多年的人性答卷。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電影《東極島》登陸海內外各大院線,將1942年“里斯本丸”營救事件中,東極漁民英勇營救英軍戰俘的故事搬上銀幕,迅速掀起觀影熱潮,引發社會強烈共鳴。
對于東極救援漁民的后代而言,這部電影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對先輩人道義舉的致敬與傳承。83年前,他們的先輩秉持世代相傳的“海上落難人必救”傳統,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完成了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生命救援;83年后,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傳承和守護這段歷史,讓和平與友誼的種子持續生長。
在東極廟子湖,矗立著一座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二樓的東極“里斯本丸”沉船紀念館,近期因電影熱映迎來大批游客。博物館負責人兼講解員梁銀娣,操著略帶普陀口音的普通話,一遍遍講述著東極漁民一次次劃著小舢舨,沖入槍林彈雨,勇救英軍戰俘的壯舉。
梁銀娣是土生土長的東極青浜人,她的外公、大舅都參與了當年的救援。2003年起,梁銀娣配合東極鎮開展“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她告訴記者,自己曾走訪了近百位當年參與救援的漁民,聽他們親口講述救人的情景,“參與救援的先輩大多已離世,但他們的勇敢與善良永不過時。”梁銀娣說,她要做這段歷史的“傳聲筒”,讓更多人知曉東極漁民的大義。
電影《東極島》上映后,救援漁民胡克順的兒子胡亦芳第一時間觀影。“‘里斯本丸’沉沒時,我父親和周圍的漁民都搖著小船趕往事發地。父親常說,看到有落難的人,一定要先把人救起來。”胡亦芳說,當時被救上來的英軍戰俘,多被安置在他外公家旁邊的廟里,“那時候家家戶戶漁民都很窮,口糧不多,他們就把自己種的農作物拿給英軍戰俘,包括地瓜和玉米等,還有漁民把自己的衣服拿給英軍戰俘穿。”
2019年10月,有14位年過耄耋的英國人遠渡重洋,來到東極紀念先輩,胡亦芳也作為救援漁民后代代表和他們見面。“當時有位英國老人緊緊地攥住我的手說:‘你們的父親,才是真正的英雄’,我現在都忘不了當時的場景。”胡亦芳感慨道:“我常和孫輩講,我們的祖上,在大海里勇敢地救起了很多英軍戰俘。”
救援漁民陳永華的女兒陳雪蓮,小時候常常聽父親講述這場救援的經過。據她回憶,父親當時只有15歲。“天剛蒙蒙亮,他就起來干活了,聽到一聲巨響,因為正值戰爭年代,一開始也沒太在意。后來,漁民們一起劃船到海上,才發現到處漂著黃頭發的外國人,附近軍艦上面的日本兵還在用槍射擊落水的人。”陳雪蓮說。
“當時已經是10月了,家家戶戶的口糧剩得不多,漁民們就把所剩不多的米飯和番薯煮在一起給他們吃。”陳雪蓮告訴記者,去年6月,“里斯本丸”營救事件中的英軍戰俘后代來到東極,她特地煮了番薯干湯給他們品嘗,“這是先輩們招待過客人的味道,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83年前,東極漁民用生命點亮了人性的光輝;83年后,這段歷史從書本走向銀幕,依然在提醒世人:和平來之不易,而勇氣與善良,永遠是照亮前行之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