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在翁家岙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探尋紅色記憶,于黃楊尖山的松柏間緬懷革命先烈。
普陀展茅街道退休老人張岳年,邊拾級而上邊向記者講述抗日英烈的故事:80余年前,14歲的展茅少年翁世俊用生命譜寫的抗日絕唱,“翁氏三姐妹”接力傳承革命薪火。
熱土鑄忠魂,英烈事跡永流傳
展茅,這片紅色熱土,是抗日戰爭時期舟山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活動基地。據記載,曾有52名革命志士直接投身抗日活動,其中24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革命烈士紀念碑的銘文上,這些展茅籍烈士的生平事跡靜靜流淌,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山下的展茅全景盡收眼底,一個個新業態、新模式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一條條柏油路串聯起美麗鄉村,片區組團發展的新畫卷正緩緩鋪陳……
“當年把紀念碑選址在這獨立山頭,就是要讓烈士們能永遠看著展茅的發展啊。”張岳年從小就聽村里老人講抗日故事,參加工作后更潛心收集保存了許多當地革命史料。在“柴云清”烈士名錄前,他駐足良久:“鄉親們曾疑惑他‘事情不做在干什么’,殊不知他在做著隱秘而偉大的革命事業。”
1912年出生于展茅鎮柴家村的柴云清,1939年上半年加入茅西鄉抗日自衛隊,1940年10月擔任東區區署交通員……
1941年11月初,一項艱巨的任務落在他肩上——東區警察大隊將一封寫有殲敵行動計劃的暗語密信交給他,要求務必盡快安全送達我方潛伏負責人張阿福手中。憑借著機智與勇敢,柴云清圓滿完成了送信任務。然而,因叛徒出賣,柴云清遭到日偽軍的通緝追捕,被捕后受盡折磨,壯烈犧牲,用29歲年輕生命詮釋了對革命事業的忠誠。
少年熱血赴國難,一封家書藏初心
展茅革命史跡陳列室里,翁氏四姐弟的照片緊緊相依。“左上角就是翁世俊。”普陀區展茅街道黨建工作辦公室宣傳干事滕忠平說,他是抗戰時期整個舟山最年輕的烈士。
“時局發展不允許我住在家里,我已投入有意義的生活,我人雖小,但已懂得了許多道理,做了對得起民眾的工作……”這是翁世俊留給父親的一封信,幾個月后,他便英勇犧牲在了黃楊尖山上。
“翁世俊的抗日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張岳年娓娓道來。
1940年,共產黨員樓童生、徐長海到展茅開展抗日工作,常住在翁世俊家中。每當他們暢談革命理想,尚顯稚嫩的翁世俊總在一旁靜靜聆聽,革命思想如星火點亮少年心靈,年僅13歲的他毅然放棄學業,參加中共定海縣工委領導的洞岙區署工作,擔任文書職務。
利用年齡小不易引人注意的優勢,翁世俊常扮成牧童,在險惡環境中躲過敵人搜查,在敵后游擊區搜集情報、送信聯絡。一次回鄉執行任務時,父親擔心他安全將其留在家中,兩天后,他卻留下家書再次偷偷離家投身斗爭。
幾個月后,日軍調集兵力圍剿,為掩護大部隊轉移,樓童生帶領翁世俊、董千里、陳慶恒在黃楊尖山與敵軍周旋。在純陽寺,4人被日軍三路合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翁世俊犧牲時年僅14歲。
“現在不是哭的時候,我們要把氣和恨都出到鬼子身上去。”噩耗傳來,當時已參加抗日政工隊的大姐翁芝英這樣勸慰家人。三姐妹立志接過弟弟的那份使命,堅定信仰之光,接力“革命薪火”。
“曾聽她們的后人回憶,小時候常看到姑姑們掩護受傷的人,長大后才知那些都是革命戰友。”張岳年的講述里滿是敬意。
精神代代傳,紅土地上煥新顏
如今,展茅的紅色故事吸引著越來越多青年走進革命史跡陳列館。
看著展板上孫朝代、張萍、楊仲光等一個個英烈名字,普陀區展茅街道黨建辦工作人員葉薇薇感慨萬千:“英烈們視死如歸、舍身取義的精神讓我無比敬佩。作為青年干部,我要把這種精神力量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錘煉初心本色,凝聚前進力量。”
為賡續英烈精神,展茅街道定制開發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主題研學線路。“紅色傳承線路以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史跡陳列室為中心,串聯起各個紅色點位,組織學生和家長開展研學活動,讓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生。”滕忠平介紹。
80多年前,黃楊尖山上,四烈士血灑熱土,青山銘記報國志;80多年后,山腳下的展茅日新月異。借著片區村組團發展的東風,大黃楊尖片區打造的“沒有圍墻的創業園”,以政策供給吸引青年入鄉創業,塑造“村咖矩陣”等特色品牌,培育新工匠300人,2024年片區8個村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2.4%……
從烽火歲月的“星火之光”到革命薪火的代代接力,從改革開放的探索前行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展茅這片紅色熱土上,英烈精神始終指引著前進方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寫著更加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