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清晨的陽光透過青松翠柏,灑在蜿蜒而上的石階。84歲的張岳年又一次登上黃楊尖山,走向那座巍然屹立的展茅革命烈士紀念碑。作為歷史的講述者,他在這里不知已走過多少遍。“這條路,每年都要走上好幾遍嘞。”他聲音蒼老卻堅定,目光始終望向碑上那24個深深鐫刻的名字,其中就有年僅14歲的翁世俊。
站在碑前,張岳年緩緩講述起這段不能忘卻的往事。
抗日戰爭時期,在展茅這片紅色熱土上,曾有52名革命志士直接投身抗日活動,其中24人獻出了寶貴生命,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時局發展不允許我住在家里,因此,只好不聽你話離開家中,請你別記掛,別氣惱……”張岳年復述起翁世俊留給父親的絕筆信。這位展茅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最年輕的犧牲者,用超越年齡的堅定寫下了自己的選擇,字里行間透著赤誠與覺悟。
張岳年的講述,將時光帶回到1927年。翁世俊出生在普陀展茅翁家岙一個普通家庭。他天資聰穎、酷愛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小學五年級時,他就開始閱讀《東周列國志》《水滸傳》和魯迅著作,忠義精神與進步思想悄然在這位海邊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來到展茅,共產黨員樓童生和徐長海經常住在翁世俊家中。夜深人靜時,少年傾聽大人們討論國家存亡、民族命運,眼中的光芒越來越亮。他主動為會議放哨,因年紀小不易引人注意,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
革命的星火,已然點燃。1941年2月,年僅14歲的翁世俊做出了人生重大決定:放棄學業,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父親不同意,但這個平時聽話的孩子這次異常堅定。
離家那天清晨,他留下那封寫給父親的信,毅然加入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中。這個看似文靜的少年,內心卻蘊藏著巨大的勇氣,不久后便在戰斗中展現出非凡的英勇。
1941年9月28日晚,洞岙區抗日武裝決定襲擊敵偽大展據點。翁世俊因年紀尚小,并未被安排任務,但少年堅決請戰:“我熟悉地形,讓我去吧!”部隊行進至黃泥崗時,發現前方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時間緊迫不容繞路。關鍵時刻,翁世俊用草繩扎住衣袖和褲腳,帶頭從一人多高的蘆桿叢中滑下去,為部隊開辟通道。戰斗持續到凌晨3時,部隊撤離時卻發現翁世俊不見了。
原來,他仍在敵崗哨亭外張貼標語。即使在槍林彈雨中,他依然沒有忘記宣傳抗日的使命。第二天上午,部隊在湯岙被日軍包圍。樓童生帶領翁世俊等四人向黃楊尖山方向轉移,牽制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日軍發現后分三路合圍,5位志士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槍聲、吶喊聲、爆炸聲在山谷間回蕩,最終漸漸平息。
當鄉親們找到翁世俊的遺體時,發現這位14歲的少年手中還緊緊握著槍,面向敵人進攻的方向。黃楊尖山上的杜鵑花,每年春天依然紅艷似火,一簇簇開得熱烈而莊重,仿佛烈士的鮮血仍在深情地守望這片土地。
光陰荏苒,展茅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矗立,翁世俊的名字永遠銘刻其中。展茅街道黨建工作辦公室宣傳干事滕忠平深受觸動地說:“每次看到這份家書,看到展板上孫朝代、張萍、楊仲光等一個個英烈名字,我都感慨萬千。”
如今,這片被烈士鮮血澆灌的土地正煥發新的生機。大黃楊尖片區打造的“沒有圍墻的創業園”,以政策供給吸引青年入鄉創業,塑造“村咖矩陣”等特色品牌,大力培育新工匠。2024年,該片區8個村平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2.4%。革命先輩的夢想正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變為現實。
山路兩旁,松柏長青,如同不曾改變的誓言。張岳年老人的講述聲在山海間回響,那座屹立在黃楊尖山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繼續守望這片土地。英烈們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信仰,如燈塔般永遠照耀著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