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在沈家門,有一條路,不長,卻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它叫食品廠路,北起東海中路,南至濱港路,全長僅435米。它的名字,源于一座曾經矗立在路盡頭的工廠——舟山水產食品廠。這條路的前身,原是一條河道。1976年,河道被填平筑路,次年建成;1996年拓寬整修;2009年2月,向南延伸成為食品廠南路——一次次變遷,記錄下沈家門城市發展的年輪。
舊時的食品廠路,是從定海經東海中路通往濱港路、半升洞最便捷的通道,終日人來車往、喧囂不息。它與東海中路交叉口的那盞紅綠燈,是沈家門城區的第一座交通信號燈,無聲地見證著漁港跳動的脈搏。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這里全是土路和沙子,下雨天一腳泥,晴天粉塵滿天飛。”年過六旬的吳阿伯,在食品廠路旁經營著一家理發店。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余年,見證了這條路的變遷。
吳阿伯至今清晰記得,七十年代末,河道被填平,筑成水泥路;1996年,路面拓寬,鋪上柏油,小吃攤、雜貨店、五金鋪漸次興起。“到我父親那一輩,一天能剪二三十個頭發,來的多是漁民和工人。”他說。
隨著隧道群、沿海高架相繼通車,尤其是2015年濱港路高架開通之后,食品廠路漸漸安靜下來。“車流少了,我的生意也淡了,”吳阿伯語氣平和,“但你看,老鋪子還在,路靜了,反倒多了些從容。”
食品廠路的靈魂,源于南端的舟山水產食品廠。這座始建于1954年的工廠,是普陀海洋產業的搖籃,見證了漁港從手工捕撈向工業化加工的躍進。建廠之初,工廠被命名為“舟山魚粉廠”,簡陋的車間里主營魚粉生產。工廠建成次年就生產魚粉2700噸,創造利潤54萬元。這個如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數字,卻為這家老廠日后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即現今的海力生集團)奠定了第一塊基石。第二年,魚粉廠開始從單一魚粉加工逐步轉向出口水果、水產食品罐頭生產。1958年,工廠正式更名為地方國營舟山水產食品廠,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水產罐頭食品加工廠之一。
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食品廠的余蔭覆蓋了整個沈家門。那時,對許多人來說,能進入食品廠工作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老職工王大爺,今年78歲,1965年入廠工作,在冷凍車間奮斗了30個春秋。他坐在食品廠宿舍樓下的空地上,娓娓道來當年的火熱場景。
“車間里魚腥味刺鼻,夏天像冰窟,冬天濕滑難行,但大伙兒干勁十足。”他眼中仍有光,“茄汁沙丁魚、橘子罐頭,可是當年的搶手貨。”
工廠像一座小城,有宿舍、技校、研究所,甚至碼頭和電影院。工人們穿著藍色工裝,踏著自行車從食品廠路涌來;下班后,他們沿路散步,《漁光曲》的歌聲伴著笑聲漾開半條街。“這條路,就是我們的生命線。”王大爺說。
1997年,食品廠改制為海力生集團,業務拓展至海洋藥物、保健品等領域。2007年,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工廠整體遷至新城,原址逐步改建為住宅小區。機器的轟鳴遠了,咖啡香和藝術氣息近了。如今住在新世紀花園的張女士回憶:“小時候常跟父親來送魚,滿街咸腥味;現在路寬了,綠多了,周末還有漁民畫展。”
而在老居民李叔看來,改變之中仍有堅守,“海力生搬走,心里空落落的。但你看,非遺館建起來了——海洋產業沒有離開,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延續。”
食品廠路不長,卻像一條時光隧道,連起了沈家門的過去與未來。從舟山水產食品廠的魚粉罐頭,到如今海力生集團研發的海洋生物肽、高端保健品,產業的浪潮不斷更迭。這不只是沈家門一段路的記憶,更是普陀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如今,普陀正將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優勢,轉化為高附加值、可持續的新經濟增長極。在普陀海洋科技園區,一批以海洋生物肽為代表的水產精深加工企業正蓬勃發展。2024年,普陀海洋肽生產規模已近億元。其中,豐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研發和產業化平臺,擁有核心的酶解制備和肽螯合專利技術,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等重大項目,年產能達千噸級;平太榮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則依托完整的金槍魚產業鏈,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實現從技術到商品的轉化,推動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
這條沉默的小路,見證了海洋產業從粗放走向精細、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蛻變。它承載著老一代漁工的汗水與夢想,也鏈接著新時代的創新浪潮。海洋文化的根,始終深扎在這條路的磚石之下,而沈家門的未來,正在產業升級與傳承中,向著更深遠的海域揚帆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