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前不久,在重慶舉行的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長篇小說《里斯本丸悲歌》新書發布現場吸引了眾多讀者與媒體的目光。這部作品以83年前東極漁民勇救英軍戰俘的“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為背景,再現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悲壯歷史。該小說的誕生與推廣,以及事件發生地東極對這段歷史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活化利用,背后是省、市兩級文化特派員緊密協作、精準發力的生動實踐。
(一)
在《里斯本丸悲歌》首發式上,派駐在我區的省級文化特派員董安濤難掩激動之情。作為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他全程深度參與了這部作品的誕生。“83年前,3名被東極漁民救起的英軍戰俘輾轉來到重慶,通過廣播向世界揭露了‘里斯本丸’沉沒的真相和日軍的暴行。83年后的今天,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又在重慶,以小說的形式,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講述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歷史的回響,更是和平信念的傳遞。”董安濤動情地表示。
董安濤深知,作為省級文化特派員,要注重發揮專業優勢,搭建文化傳播橋梁。去年12月,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召開文化特派員工作座談會,他特別邀請了普陀區相關領導進行溝通,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長周俊點題下,最終確定了《里斯本丸悲歌》這一重要選題。今年初,董安濤邀請軍旅作家曾有情、張子影深入東極實地采風,走訪漁民后代。這對作家伉儷深受觸動,在6月完成初稿后,董安濤隨即組織編輯團隊高效完成了審校、付印,確保了7月在重慶首發。“文學的力量在于它能穿透時空,讓沉睡于檔案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這部小說不僅是為了銘記東極漁民的英勇與善良,更是為了打造一張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舟山文化名片,為東極文旅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董安濤說。
這一項目的成功,離不開省級文化特派員的高能級平臺,也離不開與市級文化特派員的緊密合作。在《里斯本丸悲歌》的出版過程中,董安濤邀請了結對東極的市級文化特派員——浙江海洋大學教授高巖擔任該書的特約編輯。高巖憑借其深厚的“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研究積累,為小說創作提供了關鍵支撐:她提供了營救漁民后代口述史、營救漁民名錄等珍貴史料,并確保了相關表述的規范性,協助梳理了事件時間軸的歷史邏輯,保障了作品的歷史真實性與地域特色。這種“省級搭臺、市級支撐”的聯動模式,正是項目成功的關鍵。高巖認為,這種模式有效鏈接和激活文化資源,實現平臺共享、資源互補、信息互通,對偏遠海島尤為重要。
(二)
這段時間,在東極,高巖穿行于漁家院落之間,專注地進行著一項基礎且緊迫的工作——搶救“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的口述史。“口述史是最鮮活的歷史記憶,能觸摸到歷史進程中每個生命個體的真實感受。”高巖說,她的團隊已梳理出198位營救者的后代名冊,并在持續進行深度訪談。為激活這份記憶,高巖團隊不僅記錄口述,還整理了他們在生活中傳承祖輩善行義舉的案例,并于去年組織了親歷者后代分享座談會,通過主流媒體宣傳,弘揚這一事件在新時代的文化力量。這些一手資料,不僅構成了東極獨特的歷史檔案庫,也為《里斯本丸悲歌》的創作提供了關鍵細節和真實氛圍。同時,她系統整理并研究了“廟子湖精神”相關文獻,探尋其與“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的內在聯系,構筑東極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
而作為《“文耀東極”海島文化提升工程》的主導者,高巖的工作遠不止于史料搶救。在歷史文獻與陣地建設方面,在高巖的呼吁下,東極發動當地村民積極提供歷史素材,豐富了東極歷史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在海島文化服務拓展方面,高巖以文化禮堂為平臺,聚焦省級非遺項目“普陀漁民畫”,提升該項目的海洋歷史文化特色,推動以“里斯本丸”為主題的漁民畫創作與巡展。
此外,高巖還帶領大學生團隊完成“數智賦能海島非遺的現代化傳承研究與實踐”項目,提升了東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認知度和品牌價值。
(三)
挖掘“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最終要服務于東極的發展,董安濤與高巖對此有清晰的路徑規劃。首先要讓歷史“活”起來,要通過紀念館、紀念碑、主題展覽及國際學術合作,構建多維的歷史記憶載體,深化國際人文紐帶。其次,要讓非遺“動”起來,要以漁嫂為創作主體的東極漁民畫為突破口,打造“非遺+文旅”產業鏈,使靜態非遺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引擎,實現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的融合。
為此,董安濤所在的浙江教育出版社計劃推動《里斯本丸悲歌》的多語種出版,持續提升東極的國際知名度。而高巖的口述史成果則將為東極歷史博物館展陳升級提供持續支撐,其推動的文化陣地也將構建起游客體驗的核心場景,為東極帶來更長遠的文化產業潛力。
如今,一條融合歷史記憶與文化體驗的東極文旅新路徑正逐漸清晰:游客可在東極歷史博物館觸摸歷史,在倒陡街感受漁民畫的魅力,在村民活動中聆聽東極故事,并通過《東極島》《里斯本丸沉沒》《里斯本丸悲歌》等影視作品和小說深化記憶。“這條路徑,從根本上說,是文化資源向產業動能的系統轉化。”高巖這樣描繪著她的愿景:“我們期待,當村民能通過講述歷史、創作漁民畫、參與影視服務等獲得回報時,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董安濤則展望:“講好‘里斯本丸’營救事件,既要傳遞和平的信念,也要讓這個故事滋養它的發源地,成為東極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獨特優勢和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