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5110

主辦單位:舟山市普陀區融媒體中心(區廣播電視臺)
“打個海的”——這句在漁民中流傳的趣談,意為“像打出租車一樣方便地乘船出海”。如今,隨著智能船舶的發展,這一愿景正一步步從玩笑走向現實。近日,中創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創海洋”)內氣氛熱烈,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圍繞一艘融合舟山海洋文化元素的安全智能新舢舨展開深入研討,議題涵蓋文化傳承、工藝標準與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
該船船長近12米,寬約3米,在動輒萬噸級的船舶制造業中堪稱“迷你”,卻正是中創海洋發力的重點領域——加快推動我國40米以下中小型船舶的更新與改造。
公司副總經理胡煒介紹,這艘船的設計靈感源于普陀的傳統小舢舨。昔日,這些小船“噠噠”作響,冒著黑煙,穿梭于普陀近海。如今,借助新材料、新技術與新能源,在公司旗下中創量云小干島智造基地,誕生了這艘適用于近海載人及小型貨物運輸的新時代小舢舨。它既是漁港文化的當代延續,也是漁港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談及新材料,胡煒娓娓道來,“這艘嶄新的船舶,采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即俗稱的‘玻璃鋼’。我們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玻璃鋼船舶設計研究院,擁有國內唯一的甲級纖維增強塑料漁船設計資質。”
相較于傳統木質或鋼質小舢舨,新材料優勢顯著:重量輕、成型快、表面光滑、耐腐蝕。不僅可提升載貨能力,還能降低航行阻力。同時,其耐碰撞性也相當于增添了一道“安全鎖”。盡管造價比同級鋼制船高20%至30%,但胡煒算了一筆長遠賬,“因使用壽命延長、維修頻率降低和能耗減少,全生命周期成本實際更經濟。一旦實現批量生產,分攤模具等初期投入,整體造價還有下降空間。”
這艘新舢舨還深度融合了智能與綠色技術。船體采用石墨烯新型發泡材料,經精準計算具備抗沉性;駕控系統集成數字屏幕,支持自動避碰功能。公司正配套開發“舢舢打船”應用系統,實現叫船、用船與管理數字化。該船還采用純電推進,運行安靜且零碳排,顯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中創海洋還積極研發改性甲醇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等船用新能源技術,持續拓展綠色動力應用。
新舢舨所展現的技術能力,源于中創海洋長期以來的深厚技術積累與持續研發投入。在公司展區,胡煒介紹道,“為支撐此類新型船舶的研發與質量管控,我們打造了全國首個新材料船舶數智化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從設計、生產、管理到檢測、交易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并建立了完整的質量追溯與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技術融合與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創海洋在舟山、上海和日本大阪均設有技術中心,廣泛吸納相關船舶的設計和制造工藝,并立足市場需求進行融合再創新。截至目前,企業已自主研發了包括新舢舨等在內的15款各類新材料船舶,累計交付各類新材料船舶超400艘。智能安全監控、數字化集屏、船體避沉等一大批新技術與新裝備已實船應用。
未來,中創海洋將繼續推動新型船舶產業發展,并立足普陀,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船舶領域全力提升“舟山智造”的品牌影響力。